Industry news

168体育万集科技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公司属于智能网联和智能交通行业。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正成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是通过雷达、视频等先进的车、路感知设备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实时高精度感知,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以及车与道路交通设施间的通讯、信息交换以及控制指令执行,最终形成智能化交通管理控制、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以及网联车辆自动驾驶的一体化智能网络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智慧交通、数字交通是未来发展的亮点,也是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数字交通,印发了《“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出行服务、车路协同等重点领域,引导智慧交通、数字交通产业化发展。根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达到1658亿元,2017年至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预计2023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2432亿元。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数字交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开展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中国智慧交通技术支出规模不断增长。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多项政策的推动下,高速公路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成为当下公路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中国数字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高速公路智能化、数字化市场规模将继续攀升,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我国高速公路智能化市场规模将达903亿元。我国政府出台智慧交通、数字交通相关政策,鼓励建设智能铁路、智慧民航、智慧港口、数字航道、智慧停车、智慧交管等各个领域,推动交通体系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交通的重要支撑,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新型智慧城市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理念和新路径,也是网络强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23年6月17日,国家信息中心牵头制订的《绿色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T/ZSCPA001—2023)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数字中国”战略持续实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数字化建设迎来新机遇。5G、物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应用,助力智能出行,越来越多的城市借助车路协同、人工智能、智慧停车、云计算等技术,实时监测交通流量、拥堵指数、延误指数等,提高通行效率。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产业生态不断壮大,有力推动了汽车、交通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也逐步演进形成智慧出行、交通数字化治理等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产业300832)集聚。

168体育万集科技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6月21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支持有条件(L3级)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2023年7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指出第一阶段到2025年系统将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随着行业科技加速变革,技术加快升级,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1503亿元。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领域,中国市场处于全球前沿,推动智能驾驶辅助产品和智能网联产品的渗透率和性能迅速提升。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和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加强,网联汽车电子产品需求不断增长。

  公司本着从“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的国家发展总基调出发,基于在交通行业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积淀,充分理解交通行业的客户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致力于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等方向不断突破传统、追求创新。公司围绕“车”和“路”构建泛在感知业务生态,以人工智能、车路协同、数字孪生共性技术为基础,形成物联网全域融合感知、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跨域资源共享与交换三大核心驱动能力。主要业务可概括为5大事业部、2大基础支撑体系、2类业务组团、2个营销体系。其中,5大事业部包括智能网联事业部、激光产品事业部、汽车电子产品事业部、ETC产品事业部、称重产品事业部;2大基础支撑体系包括北京、武汉、苏州、深圳4个研发中心以及全国32个地市级技术服务中心;2类业务组团包括7个分子公司和智能ETC等创新业务;2个营销体系包括国内业务营销和国际业务营销。

  公司通过多年在智能网联领域的持续研发投入,智能网联系列产品逐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应优势地位,形成了涵盖“车-路-云-网-图”全栈式服务能力。

  V2X系列产品采用新一代C-V2X通信技术,同时支持5G移动网络通信,是实现交通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有效的数据交换,包括车与车(V2V)、车与路(V2I)、车与人(V2P)、车与云(V2N)等技术模式,即车对车的信息交换、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产品具有覆盖范围远、通信时延低、数据通信带宽大、稳定可靠等特点,可适应于高速移动场景下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通过与平台端、基础设施的交互,实现车-路-云协同交互,为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赋能。

  物联网全域融合感知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路侧智能感知系统集道路信息感知、数据存储与计算、信息中继传输等功能于一体,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实现交通信息精确感知,集成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AI摄像机等传感设备,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5G/V2X通信,以极低时延将信息传输给周边车辆、移动终端及云端,实现“车-路-云-图”协同交互,提供高质量道路信息服务。

  智能网联云控平台,基于高精度地图、三维建模以及多源感知数据融合,实现数字孪生、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功能,并实际应用于智能网联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自动驾驶测试场、全息路口、智慧高速、数字化隧道、智慧服务区、数字化收费站等场景。

  采用先进路侧融合感知、V2X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

  通过车辆高精定位和全域跟踪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两客一危车辆全域监控,高可靠的事件检测及发布等功能,提高隧道安全系数。

  实现管理者一张图式全域运行状态感知、车辆全域跟踪和精准分流成功率统计和逃费行为取证,通过匝道自由流、车道分流和车道管控解决收费站拥堵问题168体育。

  实现车辆全域跟踪、停车场自动化管理,精准客流画像分析,通过无人清扫车、无人送餐车的深度集成,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服务,降本增效的同时提高服务区营业收入。

  对路口车辆、排队、通行轨迹、异常行为、碰撞事故等信息进行实时感知与数字转化,实现路口动态信息的全要素实时感知,赋能智能网联车辆和智能交通管控。

  通过智慧感知以及信息交互,服务于智慧公交及乘客,使公交车安全通行、高效运行。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自动驾驶、交通仿真、虚实结合、柔性可塑的智能网联测试交通场景。

  公司激光雷达产品涵盖单线及多线、机械与固态等多种激光雷达系列产品,应用于智能交通、工业移动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

  路侧感知激光雷达的应用广泛,在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建设领域,基于路侧“上帝视角”设计的3D激光雷达通过对周围交通要素的位置、类型、速度、航向角等交通信息的检测和感知,不仅可以为交通管理方的云控平台提供优化交控效率的数据依据,而且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超视距和多维的实时交通信息,丰富了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在道路交通监测和管理方面,基于路侧感知激光雷达开发的高速车辆轮廓检测系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系统、非现场执廓及车型识别系统、激光式车检器、高速公路出入口车型识别系统等产品不仅可以实现高速的非接触不停车检测,而且还可以保持全天候的高精度的数据采集。此外,在轨道交通和港口码头等泛交通领域,路侧感知激光雷达及其应用系统可用于电子围栏、地铁间隙检测、自动码头的船型扫描、岸桥和场桥防护,无人集卡防撞等场景。

  在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公司主要提供导航和避障类激光雷达产品。针对不同场景、不同车型、不同安装方式等,公司形成了完整的激光雷达产品矩阵并持续迭代,包括近距离的防碰撞激光雷达、高精度导航SLAM导航激光雷达、室内外混合导航3D激光雷达、室内靶标导航激光雷达,目前广泛应用于工业AGV/AMR、自动叉车、重载牵引车等,以及清扫、医疗、导引、巡检、配送等商用服务移动机器人。

  车载激光雷达是高级辅助驾驶和L3/L4以上自动驾驶必须传感器,可以弥补摄像头、微波雷达等其他传感器在特定场景下的不足。公司开发的车载激光雷达包含乘用车前装前向远程主雷达、近程补盲雷达,可以帮助车辆对周围环境做出立体的、动态的、精确的感知,为实现城市NOA功能或高阶辅助驾驶提供更全面的感知信息。不仅可以满足车企和OEM的前装需求,而且可以满足商用车(如矿卡、自动小巴)和公开道路运营的物流配送车的导航和安全防护需求。

  V2X可应用于高速、快速路、城市道路、停车场、港口等不同的场景,实现信息服务、提高行车安全、提升通行效率、赋能智能交通管理以及实现高级智能驾驶等功能。公司汽车电子目前具有4G/5G-V2X车载通信终端以及多款定制产品,通过车与外界的所有信息进行交互,解决车辆超视距和盲区的信息感知难题,使车辆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支持汽车网联化应用拓展。公司V2X车载通信终端具有非国产和国产解决方案,可满足主机厂快速上车和定制开发的需求。

  前装ETC,按照车规级设计的ETC-OBU,符合企标国标对车载电子设备环境及可靠性要求,在安装和通讯层面,做到了与车辆的深度融合,如隐藏式布置、从车辆取电、接入车内CAN总线等,为ETC的车路协同和场景拓展提供了基础,可满足不同主机厂的需求。

  公司专用短程通信系列产品包括车载ETC-OBU、路侧ETC-RSU以及面向高速公路、城市ETC的系列解决方案。

  后装ETC-OBU,包括双片式和单片式ETC-OBU,安装于车辆前挡风玻璃内侧,通过OBU与RSU之间的通信,在通行时进行即时的交易结算,实现不停车收费功能,该产品具有蓝牙功能,可实现在线充值、在线激活等功能。单片式ETC-OBU是双片式ETC-OBU的迭代产品,无需插入用户卡,直接将交易数据上传到后台进行交易结算处理,且该产品支持外部标准5V供电,可实现产品超长寿命。

  智能ETC-OBU,为智能化车载设备,融合ETC、行车记录仪及4G网络通信功能,具有专业云记录仪技术,与手机互联服务升级,ETC交易记录实时语音播报,消费账单实时推送,车载供电延长OBU使用寿命等功能,结合公司自主运营的“小万出行”APP,可为车主提供加油、洗车、保养等增值服务。

  高速ETC-RSU,包括门架天线、车道天线等高速路侧ETC产品。门架天线安装于高速公路龙门架上,用于车辆信息获取及路径写入,是ETC分段计费系统中门架端的核心设备;车道天线即在高速收费站出入口车道安装的天线,用于写入车辆入口信息,并在出口进行扣费,带有定位、卫星同步授时功能,具有防邻道干扰、防跟车干扰等特点。

  城市ETC-RSU,包括智能停车管理路侧单元、智能双模识别一体机等城市ETC产品。针对城市场景应用特点将控制、射频、通信集成于一体,交易成功率高,安装快,对接易,运维省,可应用在加油站、停车场、路侧停车管理等场景。

  数字通道快速收费系统,通过匝道进行预交易,ETC快速通道校验预交易解决收费站出入口拥堵、车辆核查和管理者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精确还原路径收费系统,高度融合激光触发相机抓拍技术、AI增强识别技术、多维度匹配技术和云端路径拟合技术,可有效还原车辆真实路径并指导收费,降低业主收费损失。

  ETC路内停车解决方案,通过在道路横断面架设RSU天线,实现对过往车辆的精确识别和准确扣费,助力停车运营方提高收费率,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ETC智慧停车场解决方案,依托ETC技术在停车场出入口加装RSU天线,以OBU为车辆载体,实现快速通行,不停车收费。

  ETC加油解决方案,通过加装防爆天线实现加油站车辆精准识别,通过同加油站零管系统打通实现精准扣费,已安装OBU车辆车主实现无感加油,快速通行。

  公司动态称重系列产品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仪表以及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系列解决方案。

  数字窄条式称重传感器,是新一代道路感知装置,具备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简易化、协同化五大特点,可实现车辆重量、轴型、车型、轴载、偏载、胎压等车辆信息的感知以及道路伤害、桥梁保护等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感知。

  多元隐藏式道路感知传感器,168体育融应变、振动、温度等多维度信息感知于一体,采用预安装的方式与道路同步施工,与道路一体化成型,可实现车辆重量、车型、道路振动、道路损伤等多类信息同时检测,具有无感检测、安全通行、数据可靠等优势,可应用于智慧公路、道路养护、科技治超等场景。

  称重显示控制仪表,是公司专门面向秤台类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设计研发的新型智能化动态称重管理仪表,具有使用稳定性高,软件兼容性好,接口扩展性强,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创新性使用窄条传感器作为核心称重设备进行系统构建,将称重与激光检测技术、ETC技术等相融合,形成了涵盖重量检测、轮廓检测、车型识别、驱动轴检测、大件车检测等一系列功能的标准化建设方案。

  高速公路省界治超系统,分为前端检测系统和站级管理平台,可与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入口称重检测形成有效闭环,强化货车超限超载监控预警、违法取证、案件处理等信息化执法监督,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路资产完好。

  高速公路出口治超系统,基于自由流不停车检测技术,对即将驶出高速公路的车辆进行超限检测复核与收费车型检测复核,与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检测形成有效闭环,同时联动匝道预交易系统实现车辆的快速安全通行与精准计费。

  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融合先进的算法技术,集成稳定高效的数据处理设备,保证系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稳定运行,并实现对任何车辆在自由流行驶状态下的准确稳定检测。该系统配置后端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将完整执法证据数据存储上传,并与路政、运管、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执法联动。

  源头超限检测系统,通过在货运源头场站内布置称重、车牌识别、图像抓拍等前端数据采集设备,对站内货车状态进行超限识别、实时监控及预警,同时将检测数据上传管理平台,帮助公路管理机构及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加强对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车辆驾驶人、货运企业等的监管。

  数字桥梁综合解决方案,基于动态称重检测、结构健康监测、数字孪生、交通数字化等核心技术,通过提升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及预警能力,增强交通感知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强化桥梁健康评估和科学养护能力,保障桥梁运营安全。方案可应用于“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面向综合类交通信息化场景解决方案

  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与产品优势研发推出基于大数据架构的货运车辆超限超载综合信息管理及业务平台,整合前端各类治超站点数据,打通各层级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治超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与联合执法,实现治超监管服务“一盘棋”。

  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集交通运行监测、资产管理、道路养护、超限超载治理等为一体,对出租车、公交车、两客一危等不同类型车辆实施全方位监管,同时构建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小程序、公众号、APP、政府门户等方式方法使信息透明化,为公众提供路况信息、出行指引等各种交通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产品+服务”的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来源主要包括产品及系统销售和服务提供。公司向客户销售智能网联、激光雷达、汽车电子、ETC、动态称重等相关产品及配套软件或平台系统,并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进行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技术培训等流程,最后经过验收合格,取得对方的完工验收单,收取项目合同款,获得收入与盈利。此外,公司根据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包括设备日常养护、维修、更新与升级。

  2023年上半年,受益于数字中国智慧交通的建设,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213.8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7%,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652.7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94%,公司智能网联和汽车电子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快速增长。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智能网联、激光雷达、汽车电子方面持续提升产品及解决方案能力,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4,313.34万元,同比增长5.37%;报告期内公司加大智能网联等业务市场推广力度,导致营销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经营情况如下:

  在智能网联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方面,公司紧跟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凭借全息立体感知能力,提出的城市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业务支撑层、领域服务层、业务场景层,平台系统能够针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三类用户提供精细化、多元化、差异化的交通服务应用。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全息立体感知、实时动态孪生、车路协同实时交互四大核心能力,基于车-路-云-网-图的全方位技术能力,全面提升公司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闭环解决方案的架构能力和交付能力。

  面对复杂的城际、城市交通场景,公司根据不同交通特点,尊重以人为本的使用需求,提出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助力城际、城市交通智能化、数字化变革。

  在智慧高速建设方面,公司智慧高速综合解决方案以全域感知为基础,以数字时空底座为支撑,以智慧高速平台为载体,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了“全域孪生、运行监控、仿真决策、应急指挥、车路协同”等系统,为高速公路打造了“数字世界”。典型的智慧化建设项目包括重庆渝湘高速智慧化项目、云南昭阳智慧高速项目。在重庆渝湘高速智慧化项目,公司建设了数字时空底座、边缘数据中台、数字隧道系统、数字收费站系统、主线风险路段感知系统,帮助用户单位实现了基础设施数字化,提升了关键节点通行效率和安全。在云南昭阳智慧高速建设中,公司承建隧道及影响区安全防控系统,采用V2X通信系统与信息发布系统,面向网联车辆和非网联车辆,开展交通信息及时提示及车辆的精准诱导。公司智慧高速综合解决方案根据不同场景的痛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覆盖隧道、收费站、匝道分合流、车路协同、桥梁监测、测试场等高速公路全业务场景应用,实现万物智联。

  在双智城市建设方面,公司持续强化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全息立体感知、实时动态孪生、车路协同实时交互四大核心能力,全面提升公司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闭环解决方案的架构能力和交付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参与了国内典型的双智城市场景建设,分别在全国多地场景落地。其中,深度参与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和青岛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建设,提供路侧感知、通信与V2X场景建设支持。深度参与长安大学、同济大学、青海交通学院等高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场建设,提供虚实结合仿真、三项映射等产品。在江西九江5G智慧科技城三期项目中,通过多个路口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公交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智慧停车场项目中,提供路侧基础设计与感知共享安全预警等应用场景建设。公司通过打造面向不同感知能力需求层级的车路协同方案,为双智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

  在城市综合治理领域,借助第十三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公司发布了面向交警的路网全域融合感知、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城市精细化治理解决方案和可移动智慧基站产品,分别在长沙、苏州、济南等地展开应用,迈出了从智慧交通业务线到智慧交管业务线.行业标准方面进展

  在行业标准方面,公司牵头立项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联网分技术委员会归口的《路侧通信单元与路侧基础设施间的数据接口要求》,该标准目的在于提高路侧通信终端与路侧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实现路侧基础设施间的互联互通,便于车路协同的大规模建设部署。在团体标准方面,公司在雄安创新联合会牵头立项了《RSU设备评价》及《OBU设备评价》,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在雄安新区的影响力,加速推动后续项目的落地。公司重点参与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归口的《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应用层交互技术要求第2部分:感知数据共享》,该标准规定了感知数据共享类业务应用层交互的技术要求,包括架构及功能、通用要求、应用层通信过程和应用定义等内容。公司重点参与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归口的《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RSU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指导城市道路车路协同系统中路侧单元RSU设施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以支撑开展车路协同应用服务。公司重点参与了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归口、山西省智慧交通研究院牵头的《运营高速公路智慧附属设施设计规程》,该标准规定了运营高速公路附属设施智慧化设计技术各层次相关系统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公司的标准团队在智能网联领域参与的已发布标准59项,其中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49项,地方标准1项。参与的在编标准176项,其中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26项,地方标准26项,团体标准101项。

  在科研成果方面,截至报告期末V2X智能网联领域有效专利119项,申请中专利443项。报告期内新增专利申请50项,其中发明及PCT专利占72%。2023年4月公司的《数字孪生助力海淀长春桥创建首都文明交通数字全息示范路口》入选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工作组公布的2022年度城市数字孪生优秀案例名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技术创新,发布的激光雷达产品有:(1)路侧64线线光束全向下设计,拥有高质量点云及超大检测面积,拥有360度的水平视场角和公司独有的疏密分布的垂直视场角(低至0.1度的垂直角度分辨率),10%反射面测程达到200m以上,最远地面线m的稳定检测,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兼顾了“测量距离”与“测量广度”的激光雷达产品,同时开发了具有结构化数据输出功能的SDK和轻量化的边缘控制器,方便客户布设和使用。(2)自动驾驶64线%),是目前业内垂直视场角最大的补盲雷达之一,采用了VCSEL+阵列SIPM的设计方案,大大降低了雷达体积和功耗。(3)单线H,采用DTOF的芯片方案不仅提升激光雷达集成度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且显著缩小了整机尺寸,特别是降低了整机高度至40mm左右,使其更加方便适配于潜伏AGV的低矮底盘和叉车叉尖的货架识别等场景。

  在车载激光雷达方面,公司研发的车载128线激光雷达在测程、盲区和噪声抑制(高反、鬼影、膨胀)等方面性能大幅提升。168体育公司开发的车载雷达专用ASIC芯片第一轮流片已经回片,正在系统功能测试中。预研方面,公司同步开展了flash补盲雷达的样机开发,目前进展顺利。

  智慧交通领域,公司继续提升路侧感知激光雷达产品在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车辆检测器、服务区车辆检测、车型识别分类、轮廓尺寸检测等方面的市场占有率,通过降低用户的综合布设成本(增大感知范围、提供结构化数据输出功能的SDK等)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解耦基于激光雷达的智慧基站的传感器和算法,增加用户设备配置的灵活度,目前已经顺利进入多家智慧交通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供应链名录。在无人驾驶的商用车领域,公司采用多型号激光雷达以高/低搭配的方式为移动机器人企业提供导航和补盲防碰撞的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向清洁环卫车、安全巡逻车、载人车、物流车、工程作业车等无人商用车送测激光雷达并量产供货。公司与自动驾驶企业、机器人头部企业、互联网企业及系统集成商全面沟通,提供激光雷达全方面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客户覆盖率。在特种车辆应用场景方面,公司提供主雷达与补盲雷达解决方案并进行测试,进一步提升激光雷达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工业移动机器人激光雷达方面,公司从质量、成本、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着手持续拓展AGV、AMR等工业机器人新客户,加大头部企业覆盖率,积极提升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整体份额得到提升。在商业导引、配送、消杀、清洁、巡检等服务机器人领域拓展新客户,持续加大进口替代规模。同时,公司在成都落地轨道交通用激光雷达相关项目,并积极拓展在港口、铁路等安全防护领域的应用。此外,公司积极拓展激光雷达的海外市场,并已实现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的销售。

  车载激光雷达方面,公司128线车载激光雷达积极与主机厂和自动驾驶公司进行联合测试,并获得某车企定点函,公司同步进行车载激光雷达自动化装配产线的建设,为后续量产供货做好生产、供应链等准备工作。同时公司将车载激光雷达正式面向国际整车厂展开全球推介,提升公司车载激光雷达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行业标准方面,公司牵头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编制的行业标准《车路协同路侧激光雷达检测方法》正在对外征求意见中,此标准对统一路侧激光雷达测试方法、规范路侧激光雷达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公司参与激光雷达领域标准制定方面,已发布2项团体标准《交通信息采集激光车辆检测器》(公司为牵头单位)、《车载激光雷达检测方法》,另有参与的在编标准16项,其中2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7项团体标准。

  在科研成果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激光雷达产品有效专利388项,申请中专利390项。报告期内激光雷达领域新增专利申请15项,其中发明及PCT专利占75%,OPA方向新增加3项发明专利申请及3项PCT专利申请。

  前装V2X方面,公司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以及价格、国产化率等要求,设计了对应的非国产和国产以及降本等解决方案,可覆盖绝大多数主机厂的上车需求。在技术标准层面,公司参与了V2X领域首个推荐性国标《基于LTE-V2X直连通信的车载信息交互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的零部件验证工作,充分验证了产品的符合性。在软件设计层面,公司具备软件全自研能力,开发了面向分布式服务的SOA系统架构和基于AutoSar的软件架构,符合目前先进的域集中式EE架构,可实现服务的灵活部署。在应用场景层面,公司持续进行二期场景以及基于V2X的高等级自动驾驶高阶场景的研发工作,加速场景落地和加深用户感知,进一步赋能高等级自动驾驶。

  前装ETC方面,为强化车路协同的发展战略,深度执行基于“交通守望者”为理念的车路协同一体化政策,公司推出车路协同的技术方案,现已配合路网中心等完成初版方案的调试工作,并在示范地区完成方案的测试工作。基于ETC的车路协同扩展广播方案技术路线如下:路侧单元RSU采用5.8GHzDSRC协议与车载单元OBU、ETC伴侣进行车路信息交互,其中ETC伴侣采用广播形式。同时拓展非高速公路场景下的车路协同应用(如市政道路下的事件发布,救援、养护等特殊车辆的移动式事件发布),对前装ETC认证其合法性后再进行事件发布。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应用与实践,夯实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基础,助力智能交通发展。

  前装4G/5G-V2X作为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是智慧交通及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公司已建立车联网研发团队、供应链团队、质量管理团队和生产团队,实施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自动化5G车联网生产线的建设工作,为公司交付主机厂5G车联网产品提供坚实保障。公司对生产制造进行可视化管理,对仓储物流提升管理水平,为已定点的车企完成产品的量产交付,保障生产、供应链体系的高质量运行。同时,公司积极与更多车企沟通、测试前装4G/5G-V2X,努力获得更多车企定点,支持汽车网联化应用拓展。报告期内,公司启动了新一代集成式TCU产品的开发工作,产品能够满足主机厂大部分车联网的需求,目前已经与行业内主流主机厂进行技术交流与测试。

  前装ETC方面,公司为响应智慧高速公路工作试点的系统规划、相关设施建设,响应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应用的要求,推进基于ETC系统的车路协同建设,满足整车厂多样化需求,不断对前装ETC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产品在具备多功能应用的前提下(如选配CAN通信模块、在线发行激活、程序远程更新等增值服务,以及后视镜、DVR、中控、T-BOX多功能扩展等),推出基于车路协同的技术方案。同时公司原有客户的前装ETC安装率和激活率得到提升,整体搭载率稳步上升。公司与多家国际知名品牌车企确定ETC长周期方案,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全力配合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的智慧交通方案落地。

  公司作为国内ETC技术的引领者,将DBF相控阵技术、空间阵列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ETC自由流系统中,在RSU动态区域控制、ETC-OBU动态跟踪和准确定位、ETC-RSU/OBU交易调度、ETC-OBU并发处理等关键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极大的提高了多车道自由流产品对高速过车及车辆跟踪的适应性。

  公司完成单片式、双片式OBU降成本工作,并继续推广单片式OBU,完成新增黑龙江、江苏、上海、重庆、广西等地的推广,并与内蒙古、吉林、广东等省份进行对接调试。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北京支付宝ETC4.0项目,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与北京ETC发行方共同研究摩托车OBU。公司智能OBU在原有语音交互、北斗定位、4G通信等功能基础上,开发更多车路协同新功能,以适应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方案的要求。

  公司结合联网收费系统升级方向,拓展ETC系统应用价值,推出基于雷视融合车型识别技术的智能门架系统。该方案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实现常态化运营,在四川高速建立省界电子围栏,实现精准赋能稽核打逃;建立贵州省界车辆画像系统,为跨省拆分、计费差异分析提供有效证据;助力北京首发集团,提高抓拍相机捕获能力,提升计费系统准确率,提高收费额和稽核能力。同时,公司主推稽核工单机器人、基于ETC门架全域数字路网、标准化收费站解决方案、ETC服务区车辆监测方案、ETC长大桥梁车辆监测方案等多个新系统方案。以上新方案即将在浙江、贵州、四川、河南等地项目落地。

  公司已形成覆盖停车硬件、管理平台、ETC多场景解决方案、城市级智慧停车整体解决方案的产品组合。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广ETC拓展应用平台并在辽宁、湖北等地达成合作,向发行方引流停车场资源。产品研发方面,公司对停车场天线系列产品进行完善优化,与合作伙伴完成天线开发联调工作。公司将城市级智慧停车整体解决方案扩展到全国大中型城市,并在湖南、辽宁、山东等落地城市ETC停车场项目。

  公司将动态称重业务与激光相融合,推出了多线激光雷达在货车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公路交通流量调查场景中的应用解决方案,基于多线激光雷达提供的点云信息和精准的点云测距,可以对交通参与者进行全息感知、精准感知、轨迹跟踪,为超载超限非现场执法提供多维度的可视化证据链支撑,为公路交通流量调查场景中交通管理决策和交通规划设计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从而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实施高速公路省界综合管控方案,坚持稳固科技治超,主推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优化非现软件平台,并在山东、重庆等地项目落地。“北京市高速公路入口超限超载车辆智慧监测场景”采用公司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入选工信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

  方案输出方面,公司凭借在智能交通行业的深耕积累,基于动态称重检测、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交通数字化等核心技术,推出了数字桥梁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大幅提升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及预警能力,增强交通感知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强化桥梁健康评估和科学养护能力,保障交通运行安全和道路资产安全,辅助桥梁管理者实现运营管理及安全应急的综合效益最优化布局。同时,公司还发布在役干线公路数字化方案、公路智能化运维方案等全新综合解决方案,提升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增强公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助力交通强国。

  报告期内,公司以全球化战略规划为目标,重点业务分为ITS产品(LiDAR)和系统(WIM,C-V2X)和机器人激光雷达。

  公司首个海外智能网联全息路口项目(C-V2X)成功交付泰国曼谷,用数字孪生实时模拟复杂的曼谷路口情况并做成渠化设计建议和精细化执法,以缓解特大城市极度拥堵与路口混乱情况,使出行更安全更便捷。公司ITS激光作为ITS行业的变革者为全球数字化道路提供高价值数据并成功销往墨西哥、泰国、孟加拉国、巴西等地。公司机器人激光雷达业务重点发展欧美韩日发达国家市场,2023年上半年机器人激光雷达产品成功销往德国、瑞士、日本、韩国、印度等地市场,并与新加坡、加拿大等多地头部机器人客户完成交付。公司动态称重方面获得荷兰计量院NMI颁发的OIML-R134认证,代表公司WIM系统得到国际计量界的认可,公司称重产品成功销往印尼、沙特、匈牙利等地。

  报告期内,公司拍摄激光雷达、智能网联全息路口等相关宣传视频,在国际市场进行产品和方案的全面推广。同时,公司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如美国CES消费电子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展HannoerMesse,斯图加特Logimat、捷克IRC世界道路大会等,将公司更多激光雷达和ITS系统应用在全球。

  智能网联方面,公司继续投入路侧智能感知系统、智能网联云控平台、V2X通信终端等研发,公司在原有已落地数字化解决方案不断升级的同时,积极布局开发高速公路开放式测试场、公路改扩建数字化保通解决方案、路口信控解决方案、自动驾驶方向全息路口解决方案等新场景应用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公司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全息立体感知、实时动态孪生、车路协同实时交互四大核心能力以及基于车-路-云-网-图的全方位技术能力。

  车路协同方面,公司以围绕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为主,持续提升车路协同数据服务能力及全栈闭环方案落地,从而实现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及产业化。具体包含路侧数据服务、L2+网联车辆路侧场景服务、单车自动驾驶服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服务。公司通过完整的数据中台架构,实现了从边端管理、数据采集、存储到智能化应用的闭环管理,同时持续扩展数据业务需求,从而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并开发数据产品。

  多线激光雷达方面,公司车载128线激光雷达顺利通过严苛冬季极寒测试,增强了激光雷达产品在极寒环境中的精准度、高寒耐久性、抗干扰等性能,各项测试结果展示了激光雷达在极端条件下的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更有利于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进一步赋能无人驾驶。同时,公司加大硅基全固态激光雷达OPA的研发投入,提高其测距范围和长距离攻关。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持续增长,在智能网联、V2X、激光雷达、前装ETC、ETC-RSU、动态称重系统等方面均有新的专利授权。报告期内新增53项授权发明专利、5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新增19项软件著作权,公司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63%,激光和智能网联领域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71%,占全公司2023年半年度申请量的79%。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共1110件,软件著作权262项。有效专利中包括306项发明专利、732项实用新型专利、71项外观设计专利,1件美国授权专利。另有1051项专利正在审查阶段,包括2项美国专利、2项欧洲专利、24项PCT。其中激光雷达产品有效专利388项,申请中专利390项;V2X智能网联有效专利119项、申请中专利443项。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实施数字化运营管理,优化资金使用规则与方案,有效控制净运营资本,使得投入产出最大化。公司从工艺控制、设备管理和信息化应用三个方面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全面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公司对工业品供应链、系统集成供应链、汽车电子供应链持续进行优化,实现供应链价值传递并增值,提升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

  公司继续实施信息化建设管理,持续提升公司整体运行效率。TMS运输管理系统通过多种方法提高物流的管理能力,计划下半年上线;BI报表系统(管理数据可视化)与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技术相结合,以支持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PLM二期国产化推广项目,已开启项目启动内部需求调研,计划下半年上线;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中台+共享服务)应用先进的软件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实施财务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同时,公司对汽车电子供应链、系统集成、工业品供应链等流程进行优化完善。

  报告期内,公司出资1,500万元增资上海雪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雪湖”),增资后公司持有上海雪湖股份比例为5.0847%。智能网联业务及激光雷达业务是公司“路”“车”生态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基于公司在激光雷达领域的技术能力,上海雪湖在FPGA领域的技术能力,双方致力于研发可降低MEC功耗、提高适配性的可编程芯片,上海雪湖拥有的自研3D点云AI硬件加速引擎与算法,可以对公司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提供算力支持,进一步增强公司在智能网联及激光雷达领域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双方能力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在车、路两端的智能化等多领域展开合作,提升双方的技术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一)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公司是经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曾参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也是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并加入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车路协同工作组、智能驾驶工作组等,中国公路学会会员和理事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理事单位。取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级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和《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颁发的《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万集智能网联技术有限公司获得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认定的《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

  公司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构建了智能网联、激光雷达、汽车电子、专用短程通信、动态称重等领域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体系。

  2023年半年度公司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63%,激光和智能网联领域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71%,占全公司2023年半年度申请量的79%。报告期内新增53项授权发明专利、5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新增19项软件著作权。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共1110件,软件著作权262项。有效专利中包括306项发明专利、732项实用新型专利、71项外观设计专利,1件美国授权专利。另有1051项专利正在审查阶段,包括2项美国专利、2项欧洲专利、24项PCT。公司持续加强对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通过GB/T2949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充分认识本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根据整体发展规划,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线、稳定产品性能、提供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领先同行业厂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了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在进行产品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由标准化人员及研发人员组成的标准团队,参与多项标准的制定,为规范市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参与的已发布标准达72项,其中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55项;参与的在编标准达195项,其中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27项,地方标准26项,团体标准112项。

  智能网联领域,公司多年来持续在智能网联领域深耕,随着对行业的认知不断加深,公司深刻理解交通业务和行业需求,面对复杂的城市交通场景,公司根据不同城市交通特点,尊重以人为本的使用需求,提出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助力城市交通智能化变革。公司基于人工智能、多元感知、边缘计算、泛在网络、大数据等多项核心技术优势,通过路侧智能感知系统、智能网联云控平台以及V2X通信终端等核心自主产品及平台,推出面向智慧高速、智慧城市的车路协同解决方案,并持续强化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全息立体感知、实时动态孪生、车路协同实时交互四大核心能力,基于车-路-云-网-图的全方位技术能力,全面提升公司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闭环解决方案的架构能力和交付能力。目前公司基于解决方案能力的优势,已建设广州祈福隧道、陕西秦岭隧道群、湖北鄂州机场智慧高速、郑州西南收费站、渝湘智慧高速、云南昭阳西环智慧高速工程数字化隧道系统、苏州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用项目、重庆两江新区数字全息道路建设项目等多个智慧高速领域和智慧城市领域商业化落地项目,由于项目能够切实解决客户需求,落地项目一致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此外,公司的标准团队在智能网联领域参与的已发布标准59项,其中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49项,地方标准1项。参与的在编标准176项,其中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26项,地方标准26项,团体标准101项。其中包括工信部组织的《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消息层测试方法》《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层测试方法》《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直连通信系统路侧单元技术要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消息层技术要求》等多项行业技术标准。

  激光雷达领域,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的发展路线,在光学结构、激光发射、接收电路设计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储备,同时进行机械式激光雷达、MEMS、OPA多技术路线线车规级激光雷达在视场角、探测距离、扫描频率等多个维度性能指标均处于行业前列,可以满足小型乘用车的体积和性能要求;前沿技术OPA方面,持续进行技术攻关,提高测距范围,相关项目已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中关村颠覆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等课题资金支持。公司利用激光雷达技术,提供针对特定领域或应用的全方位解决方案的能力,包括硬件设备研发、软件算法开发、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和场景,设计和开发出适合的激光雷达设备,包括扫描方式、测量精度、数据采集速率等,并结合应用场景需求提供软件算法能力赋能。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关于激光雷达产品有效专利388项,涵盖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产品曾获得“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等奖项。公司参与激光雷达领域标准制定方面,已发布2项团体标准《交通信息采集激光车辆检测器》(公司为牵头单位)、《车载激光雷达检测方法》,另有参与的在编标准16项,其中2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7项团体标准。

  ETC领域,多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ETC领域的研发投入,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公司采用基于卫星授时的多车道联排技术和无线同步技术彻底解决困扰ETC领域的邻道干扰问题,采用该技术研制的ETC-RSU产品在港珠澳大桥成功应用。公司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多车道自由流下的多天线联合工作方法及系统”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三等奖。公司作为国内ETC多车道自由流技术的引领者,将DBF相控阵技术、空间阵列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ETC自由流系统中,在RSU动态区域控制、ETC-OBU动态跟踪和准确定位、ETC-RSU/OBU交易调度、ETC-OBU并发处理等关键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极大的提高了多车道自由流产品对高速过车及车辆跟踪的适应性。近年来,公司密切跟踪国家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政策,积极布局关键技术研究,先后研制的“多义路径识别系统”、“5.8GHz多义路径复合通行卡”、“自由流分段计费天线”等产品,在国家取消省界收费站工程中大规模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公司的精确还原路径收费系统,高度融合激光触发相机抓拍技术、AI增强识别技术、多维度匹配技术和云端路径拟合技术,有效还原车辆真实路径并指导收费,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运营水平。依据对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公司近年来加大对前装ETC-OBU的研发投入,将“滤波屏蔽拟合技术”、“OBU自诊断技术”应用于前装ETC-OBU中,为前装业务拓展奠定了产品和技术基础。

  动态称重领域,公司多年来在动态称重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发经验,通过对设备使用数据的分析和测试,率先提出数据采集与算法逻辑相结合的技术解决方案,使公司动态称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创新性融合动态称重设备、传感设备等开发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并在多地区实现销售。在治超信息联网管理平台领域,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研发治超平台系统联网公路超限检测站点及非现场执法系统,对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为交通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深度信息。

  公司在智能交通行业深耕29年,致力于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等方向不断突破传统、追求创新。从设备制造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无论是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还是在智能交通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优秀的解决方案离不开优秀的产品提供的赋能与支撑,一方面公司熟悉交通行业对产品特性的要求并形成了工艺积累,另一方面公司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全流程管理和品控经验。公司在北京顺义已建成4.25万平米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构建万级/十万级无尘车间,用于V2X单元、多线激光雷达、ETC产品及前装ETC-OBU的生产和测试、智能网联大数据中心的运营。公司数字化车间已获得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年度北京市数字化车间认定。公司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引入全球领先的ERP系统(SAP)、生产管理系统(MES)、仓库管理系统(WMS),配备多条高速SMT贴片线和全自动化装配测试线,可以生产车规级PCBA及产品,满足车路两端业务需求。通过工厂管理系统数据实时采集、多端多角色实时协同、大数据可视化呈现、深度学习智能决策,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品控能力。

  公司设立矩阵式营销管理模式,设有产品事业部,负责统筹产品线的营销工作,同时,按照区域设有销售分公司或者派出机构,以分公司作为支点覆盖区域销售工作,保证市场的无缝隙网络覆盖,不断将产品与服务向覆盖区域渗透。公司在包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沈阳、南京等地区设有营销机构。同时公司建立了一支跨越三大洲六个国家的高效的全球销售团队,采用矩阵营销管理模式,由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组成。公司的销售代表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俄罗斯、墨西哥和孟加拉国。公司重视营销网络梯队建设和培训工作,各营销机构设有销售经理、副经理,并着力培养经验丰富的销售业务骨干。

  公司各产品线配备了技术服务、质量控制等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售前售后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产品介绍、方案设计、产品安装测试等专业服务,并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不断的、及时的向公司进行反馈。公司通过完善的技术服务,赢得用户的信赖,增强与客户的黏合度。

  公司在总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统筹各区域的客户服务管理工作,并实现与质量管理部门、各事业部的业务协同。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客户服务体系,具备快速响应客户的服务能力。

  公司拥有乙级测绘资质、建筑业企业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等,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基于ISO/IEC20000-1的服务管理体系认证、IEC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ANSI/ESDS20.20:2014&IEC61340-5-1:2016静电防护管理体系、GB/T27922全国商品售后服务达标认证、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证书、信息安全服务资质认证。通过了汽车电子供应商所必备的IATF16949汽车件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认证,同时取得了CMMI_DEVML5能力成熟度五级认证、CNAS实验室认证。公司这些资质为市场开拓和维护奠定了基础。此外,ETC产品市场实行资质准入制,公司相关产品具备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出具的ETC产品的检测报告。动态称重产品市场实行法制计量管理,公司相关产品均取得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型式批准。

  本周十大牛熊股:鸿蒙概念股倍益康、亚华电子涨超50%,长白山大涨46.4%,ST易联众、佰维存储跌超30%

  A股2024年“开门黑”,创业板指大跌6.12%,日线连阴创调整新低,机构:内外部市场环境或迎来改善

  消费电子“春晚”CES下周来袭! AI PC成新风口,还有哪些“黑科技”将亮相

  《繁花》爆火!1702元《繁花》双人餐、1.68万/晚套房被抢光!上市公司回应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